11月初,QS(公布了最新的2026年亚洲大学排名。
香港大学时隔15年,重登亚洲第一。
在这份最新发布的2026年QS亚洲大学榜单中,香港共有五所高校跻身亚洲前十,数量冠绝全球各地区。
香港科技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香港理工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大学组成了“亚洲五强港团”。
根据QS数据显示,在上榜的11所香港高校中,有9所排名上升,整体进步率高达64%。
QS高级副总裁Ben Sowter指出,这一结果“充分证明香港在科研、创新与国际化领域的长期投入已经结出成果”,
“香港正重新确立自己作为全球顶尖高等教育枢纽的地位。”
与此同时,中国大陆以395所上榜大学继续领跑亚洲,其次为印度(294所)、日本(147所)和韩国(103所)。
2026年榜单共涵盖25个高等教育体系、1,529所大学,是历届之最,显示亚洲高教竞争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白热化阶段。
01
— Dr小鱼 —
为什么同样的学校
QS亚洲排名和QS全球排名不同?
看到2026年亚洲大学排名榜单后,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。
为什么香港大学能在亚洲榜上力压清华、新加坡国立大学、东京大学,却在QS全球榜中排名反而落后于清华、北大?
QS对此给出了原因,这是由于两套排名体系在权重、数据与视角上的结构不同。
1、评估重点不同
亚洲榜看“广度”,全球榜看“深度”。
QS亚洲排名强调“综合竞争力”——国际化程度、雇主声誉、区域科研合作、师生比等综合指标;这些恰恰是香港高校的强项。
而QS全球排名更看重学术影响力与科研深度,尤其是论文引用量与国际学术声誉。
在这些“硬科研”指标上,清华、北大凭借庞大的科研体系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规模研究产出,得分明显高于香港高校。
简言之:
亚洲榜看谁更国际化、综合均衡;
全球榜看谁科研更硬核、产出更庞大。
香港大学赢在国际化与教学资源,清华北大赢在科研体量与学术影响。
2. 方法论和指标权重有不同
全球榜和亚洲榜两者共享核心指标,如学术声誉(30%权重在全球)、雇主声誉、师生比、引用率和国际化。
但亚洲排名使用11项指标(全球为9项),额外强调“国际研究网络”和“交换生比例”等区域特定因素,以突出亚洲大学的合作与流动性。
3. 数据收集与文化偏见
全球排名的声誉调查覆盖更多西方学者和雇主,可能低估亚洲大学的贡献。
亚洲排名则通过区域化调查(如更多亚洲受访者)提供更平衡视角。
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亚洲大学(如北京大学)在区域榜单中更高,而在全球中因欧美主导的引用和国际化指标而下滑。
02
— Dr小鱼 —
香港高校“集体上扬”的背后
钱、政策、战略三管齐下
近年来,香港政府和教育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。
2025年2月,香港行政会议批准了未来三年高等教育经费达681亿港元(约合87亿美元),覆盖八所公立大学的基本运营和项目支持。
从2016年起,香港政府每年拨款约1.4亿美元用于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教育在中小学的推广,以培养未来高等教育人才。
2019年,还推出25亿港元(约3.33亿美元)基金,帮助低收入学生参与课外学习体验,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公平。
在过去十年中,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上升,这得益于大规模投资,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经费注入。
截至上学年,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的财务储备已累计近1400亿港元(约180亿美元),同比增长11%,显示出强劲的财政基础。
此外,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,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,提升国际研究网络和创新能力。
QS资深副总裁Ben Sowter评价称:
“港校的集体跃升,正是香港在科研、创新与国际化方面长期投入的自然结果。”
03
— Dr小鱼 —
从“区域冠军”到“全球竞争力”
香港的前景吸引各路人才
香港大学重返亚洲第一,不只是一次排名的反转,而是资金和人才流向正在发生结构性迁移的信号。
香港拥有中西并蓄的教育体系、稳健的科研基础、开放的国际环境,以及连接内地与世界的独特地理优势。
香港大学的再度崛起具有标志性意义。
这意味着,香港不仅在教育层面重新确立领先地位,更可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,成为亚洲高科技人才与创新经济的汇聚中心。
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,本来就是资本和人才的竞争。
香港正凭借制度优势、资本优势、国际化环境,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。
香港高校的集体跃升,预示着一个新的趋势:
全球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中心,正在从传统的欧美地区逐步转向亚洲。
对家长和学生而言,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,要关注未来产业的方向。
谁能提前理解时代的走势,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上更高的位置。

